低碳,正融入采矿业的核心竞争力-b体育官网

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低碳,正融入采矿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0-11-09 08:13:39 发布人:中煤地质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矿业企业发展需要协调权衡的现实问题,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妥善解决的长远问题。培育低碳能力,关乎矿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且正在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和镍的生产商之一,淡水河谷在低碳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未来如何推进资源与环境和谐共进?对此,《中国矿业报》记者专访了淡水河谷公司气候变化经理vivian macknight。

《中国矿业报》: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和应对的紧迫课题。资源和能源行业也在积极寻求与环境和谐共进的发展路径。作为矿业开采企业,淡水河谷是否感受到来自这方面的压力?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vivian macknight:2019年,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占巴西全国总产量的84%。淡水河谷业务遍布世界五大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金属和矿产品公司之一。同时,淡水河谷还生产球团矿、锰矿石、铁合金、冶金煤和动力煤、铜、铂族金属、金、银和钴,并在全球5个国家进行矿产勘探。

作为一个国际性矿业公司,淡水河谷一直把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统筹部署,加大技术投入,从开采、生产、加工、运输、修复等整个产业链条上,推动矿业的绿色发展,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来自社会和投资者对于未来的压力与日俱增,对于股票价值的认知已远远超出利润增值的范畴,在此背景下,钢铁价值链的脱碳进程为采矿业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所言,我们是完全了解气候变化的第一代人,也是能够对此采取行动的最后一代人。

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最新报告称,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倡导“自然优先”,将推动矿业向绿色经济转型。在采矿和发电方面,那些对自然有利的企业——为自然增值的企业——到2030年,每年可创造3.5万亿美元的产值,并创造8700万个就业机会。

面对经济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将自然置于商业之上,倡导“自然优先”正成为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稳妥办法。遵循并推进这一理念,企业不仅将从中得到回馈,而且其低碳发展能力还将越来越多地影响核心竞争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中国矿业报》: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上进行了哪些调整?在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淡水河谷进行了哪些有益尝试?

vivian macknight: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为对抗气候变暖,淡水河谷采取了一系列与《巴黎协定》相一致的措施。淡水河谷的直接排放来自运营,间接排放则来自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外部资源,例如电力消耗。

淡水河谷组建了“低碳论坛”小组,这个小组由首席执行官领导,成员包括来自公司不同部门的6位执行官和多位员工,其目的在于指导如何将承诺落到实处。“低碳论坛”体现了淡水河谷高层对气候议程的积极参与和持续推进。目前,公司正在运用“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对35个项目加以分析,该工具可按照成本和减排潜力对项目进行排序。

淡水河谷还开展了很多项目,例如在基本金属领域使用生物柴油、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矿山和铁路的电气化、在球团厂利用生物燃料替代煤炭以及使用再生能源等。淡水河谷的目标之一是实现100%电力自给,并且在世界各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清洁发电。

今年下半年,一些试点项目将投入运营。维多利亚至米纳斯铁路(efvm)将启用首台100%使用电力的机车,加拿大克雷顿和科尔曼矿山的地下运营将测试使用电动汽车,马拉尼昂州圣路易斯市的球团厂将用生物燃料取代煤炭。

除了控制直接和间接的绝对排放量外,淡水河谷还计划鼓励客户和供应商齐心协力共同减排,通过积极影响钢铁和冶金行业的客户,努力减少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将把双赢合作、更低碳排放产品和新技术作为运营指导。淡水河谷 98%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属于范围三排放,每年总量接近 5.6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 90%的排放来自钢铁行业对铁矿石的使用。

此外,在修复生态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与奇科门德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启动的地平线项目。

《中国矿业报》:能否介绍一下地平线项目?

vivian macknight:位于卡拉加斯地区的6个保护区构成了巴西帕拉州南部和东南部面积最大的连绵不断的亚马逊雨林区。

保护森林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因为可以产生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储量。该地区受到奇科门德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的保护,并得到淡水河谷的支持。而名为“地平线”的新项目加强了双方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将增加森林恢复的力度,并促进对保护区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利用。

卫星图像记录了当地土地使用和土地占用的演变情况,这些图像显示,保护区是仅有的以原样保存至今的一片土地。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一座被退化的牧场所包围的植被孤岛(保护区)。

地平线项目是专为恢复保护区周边地区而设计的,通过建设结合农作物种植和林木种植的农林复合系统,以形成生态走廊,这有助于保护土壤,同时可以促进创收及养护河流,并减少温室效应。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希望使整个地区成为环境保护的标杆,正如我们已经在6个保护区所实现的那样。

淡水河谷在世界各地保护的森林面积超过100万公顷,卡拉加斯的6个保护区是其中一部分;受保护森林的碳储量达到约6亿吨。

《中国矿业报》:未来,淡水河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方面的资本预算是多少?

vivian macknight:在全球契约的框架内,淡水河谷将在未来10年投资至少20亿美元,用于减少碳排放,其目标是到2020年底前将其直接和间接的绝对排放量减少33%,并到2050年底前促进采矿业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符合《巴黎协定》,该协定为全球平均气温到2100年的升幅设定了2摄氏度的上限。其他目标还包括在10年内恢复或保护超过5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实现100%的电力自给和使用清洁能源发电等。

淡水河谷已将这一投资金额列入未来数年的资本支出指导,这是采矿行业迄今为止为应对气候变化所承诺的最大投资金额。淡水河谷旨在通过这项计划,到2050年年底前转变为一家范围一和范围二净零排放的公司,从而引领整个采矿行业实现碳中和。今年5月12日,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柏安铎先生(eduardo bartolomeo)在美银美林全球金属、矿业及钢铁年度会议上宣布了此项投资计划。

这项标志着淡水河谷正在推进气候议程。2019年12月,淡水河谷宣布了公司的减排目标,并将内部碳价定在50美元/吨二氧化碳,这一定价与资本项目和竞争对手相当。淡水河谷正努力以更透明、更负责的方式推动新社会契约,这一议程来自于倾听,符合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真正需求,社会需要有力减少直接和间接的绝对排放量排放。

淡水河谷用于计算碳排放目标的基准年份是2017年,当时公司的排放量为14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淡水河谷的目标是到2030年底前将这一数字减少到950万吨。此外,淡水河谷还将把恢复或保护的原生森林面积增加50万公顷,淡水河谷目前在世界各地助力保护的原生森林面积已超过100万公顷。

《中国矿业报》:围绕着碳减排,淡水河谷进行了什么样的部署?

vivian macknight:淡水河谷拥有出色的项目实施和交付能力,公司还在努力提高聆听和创新能力。我们已提交了《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供公众审查,同时收集了来自投资者、员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的意见。随后,淡水河谷基于四大支柱制定了实现碳中和的战略。

淡水河谷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第一大支柱是努力减少排放。淡水河谷已制定了与《巴黎协定》的宏图相一致的 2030 年减排目标。淡水河谷是一家采矿企业,而采矿是能源密集型产业,采矿过程产生的排放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淡水河谷在决策过程中实施了内部碳定价机制,为批准和鼓励将资源投入低碳密度的化石燃料替代品创造了条件。根据国际机构的建议,淡水河谷的每项投资决策都需要将定价在50 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成本纳入考量,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淡水河谷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第二大支柱是能源。除了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及影响价值链外,我们还致力于在 2030 年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电力自给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采用碳定价机制正在帮助淡水河谷实现 10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从而在 2030 年前将范围二排放清零。淡水河谷还在提高能源效率及研发颠覆性技术方面做出投资,以减少采矿、造球和运输过程中的化石燃料消耗。我们正在研究电气化、生物燃料及组合方案在技术、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以减少运营对柴油、天然气和无烟煤的依赖。

淡水河谷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第三大支柱涉及环境资产和林业资产。淡水河谷在亚马孙森林中心运营,是惟一一家保护了超过 100 万公顷原始森林的采矿公司。我们投资于恢复和保护亚马孙森林和马塔·亚特兰蒂卡森林的生物群落,已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到 2030 年前将恢复或保护的原始森林面积再增加 50 万公顷。

淡水河谷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第四大支柱是我们的产品组合。淡水河谷拥有品种多样的铁矿石产品,可以帮助钢铁行业减少排放。淡水河谷不仅制定了“最大程度提升铁矿石品质”的战略,还在研究如何将金属炉料作为替代方案,以减少全球价值链上的排放。根据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框架,我们将气候变化温度上升的情景分析纳入了战略规划,以管理业务风险和机遇。

淡水河谷正在努力实现减少范围三排放的宏伟目标,今后将向市场沟通相关的成果。我们预见并坚信,一个无需使用化石燃料的钢铁行业,我们将尽己所能帮助钢铁行业投资于创新,并提供产品和b体育官网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b体育官网的版权所有©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10121号-1

technical supported by:北京华瑞天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